法律规定哪些劳动合同是无效的?


在我国,劳动合同的有效性对于保障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的权益至关重要。那么,法律规定哪些劳动合同是无效的呢?下面我们依据相关法律规定来详细解答。 首先,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劳动合同无效。所谓欺诈,就是一方故意隐瞒真实情况或者提供虚假信息,让对方做出错误的判断而签订合同。比如,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故意夸大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等,劳动者基于这些虚假信息签订了合同,这样的合同就可能因欺诈而无效。胁迫则是一方以给对方的生命、健康、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为要挟,迫使对方签订合同。乘人之危是指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难处境,迫使对方做出违背本意的意思表示而签订合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明确规定,这类劳动合同无效。 其次,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劳动合同无效。用人单位的法定责任是法律规定其必须承担的义务,比如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支付加班费等。如果劳动合同中约定用人单位无需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或者劳动者自愿放弃加班费等,这些条款就是用人单位在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的权利,这样的合同条款是无效的。因为法律赋予劳动者的这些权利是受到保护的,用人单位不能通过合同约定来剥夺。 最后,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劳动合同无效。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是必须遵守的规定,违反这些规定的合同自然无效。例如,某些行业有关于工作时间、最低工资标准等方面的强制性规定,如果劳动合同中的相关条款违反了这些规定,那么该条款甚至整个劳动合同都可能被认定为无效。 当劳动合同被确认无效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劳动者已付出劳动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劳动报酬的数额,参照本单位相同或者相近岗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确定。同时,如果劳动合同的无效是由用人单位的原因导致的,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用人单位还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总之,了解哪些劳动合同是无效的,对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非常重要。劳动者要增强法律意识,在签订劳动合同时仔细审查合同条款,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用人单位也应当依法签订劳动合同,避免因合同无效带来不必要的法律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