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ion-icon 我国在审案中事实与法律冲突以哪个为准?

我遇到个事儿,在一场官司里,查明的事实和法律规定感觉有点对不上。我就想知道,要是在审案的时候,事实和法律冲突了,法官到底是按照事实来判,还是按照法律来判啊?我特别想弄清楚这个,心里好有个底。
展开 view-more
  • #审案原则
answer-icon 共1位律师解答

在我国的司法审判中,当事实与法律看似发生冲突时,并不是简单地选择以其中一方为准,而是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来处理。 首先,需要明确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这两个重要概念。事实认定是指通过各种证据来还原案件发生的真实情况。法官会依据法定程序,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进行审查判断,确定哪些事实是真实存在的。而法律适用则是指在认定事实的基础上,找到合适的法律条文来对案件进行裁判。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七条也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这就明确了我国司法审判的基本原则。 “以事实为根据”,要求司法人员在处理案件时,必须忠实于事实真相,全面、客观地收集和审查证据,准确认定案件事实。只有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才能正确适用法律。“以法律为准绳”,则要求司法人员在适用法律时,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办事,准确理解和运用法律条文,确保裁判结果符合法律的精神和要求。 当事实与法律出现冲突时,其实这种冲突往往并非真正的冲突,而是对事实的认识或者对法律的理解存在偏差。法官会重新审查证据,确保事实认定的准确性;同时,也会对法律条文进行解释和适用,考虑法律的立法目的、基本原则等,以找到最适合案件事实的法律依据。如果确实遇到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法官可能会依据法律的基本原则、习惯以及公平正义的理念来进行裁判。 总之,在我国审案过程中,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是相辅相成的,不能片面地强调一方而忽视另一方。最终的裁判结果是在准确认定事实的基础上,严格适用法律得出的。

avatar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suggest-qr
mobile-suggestion
qr why
mobile-cta-laywer cta-laywer
免费法律咨询 3423名律师在线 3分钟快速回复
立即联系立即拨打立即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