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ion-icon 为什么说任何法律一经制定就已经滞后?

我有点不太理解法律的时效性问题,看到说任何法律一经制定就已经滞后,不太明白是为啥。法律制定出来不就是为了规范当下的社会行为吗,怎么就滞后了呢?想了解下背后的原理。
展开 view-more
  • #法律滞后
  • #法律时效
  • #社会发展
  • #立法法
  • #法律更新
answer-icon 共1位律师解答

从本质上来说,法律是一种具有稳定性和规范性的社会行为准则,它是对特定时期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确认和保障。然而,社会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系统,新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和社会需求会不断涌现。 当一部法律制定出来时,它所依据的是当时的社会状况和认知水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都会发生变化。例如,科技的飞速发展可能会带来新的商业模式和行为方式,而这些在法律制定时可能并未被充分预见。就像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网络购物、共享经济等新的经济模式,也引发了诸如网络隐私保护、数据安全等新的法律问题。而原有的法律可能并没有针对这些新情况做出相应的规定,从而显得滞后。 我国《立法法》规定,法律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的需要进行制定、修改、废止、解释。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法律需要与时俱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法律的滞后性是客观存在的,它是法律稳定性与社会发展动态性之间矛盾的体现。为了弥补这种滞后性,立法机关需要不断进行法律的立、改、废等工作,以确保法律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司法机关也会通过司法解释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灵活适用法律,以应对新出现的情况。

avatar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suggest-qr
mobile-suggestion
qr why
mobile-cta-laywer cta-laywer
免费法律咨询 3423名律师在线 3分钟快速回复
立即联系立即拨打立即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