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法院会不调解吗?
我遇到了一起交通事故,现在已经起诉到法院了。我想着能不能通过调解解决,省得麻烦。但又担心法院不进行调解,想知道在交通事故案件里,法院会不会不调解呢,什么情况下不调解呢?
展开


在交通事故案件中,法院并非一定不调解,而是会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是否进行调解。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法院调解。法院调解是指在人民法院审判人员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就民事权益争议自愿、平等地进行协商,以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活动。这种调解是在诉讼过程中进行的,是法院行使审判权的一种方式。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九十六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调解。对于交通事故案件,法院通常会积极组织调解。这是因为调解具有诸多优点,比如可以节省时间和诉讼成本,使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不至于过于紧张,还能快速解决纠纷,让受害者尽快获得赔偿。 然而,也存在法院不进行调解或者终止调解的情况。一方面,如果一方当事人明确表示不愿意调解,根据自愿原则,法院就不会强行调解。例如,一方当事人认为自己的主张完全合理,不愿意做出任何让步,坚决要求法院判决,那么法院就会尊重其意愿,不再进行调解。 另一方面,如果案件事实不清,责任难以认定,法院可能也不会急于调解。因为调解需要在事实清楚、分清是非的基础上进行,若事实不明,调解达成的协议可能会损害某一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比如交通事故中,关键证据缺失,双方对事故发生的经过陈述差异很大,在这种情况下,法院可能会先进行审理,查明事实后再考虑是否调解。 此外,如果存在一些特殊情况,如当事人一方存在恶意拖延、不诚信等行为,法院也可能会选择不进行调解而直接判决。总之,交通事故案件法院一般会考虑调解,但具体是否调解要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和当事人的意愿来确定。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