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执行人政审会受影响吗?


在探讨被执行人政审是否受影响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被执行人。被执行人是指在法院的生效法律文书中,被判定需要履行一定义务,但尚未履行该义务的个人或单位。简单来说,就是打了官司输了,要按照法院要求做某些事(比如还钱),但还没做的人。 政审,也就是政治审查,通常是在入职、入伍、报考公务员等情况下,相关单位对个人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等方面进行的考察。它的目的是确保选拔出来的人员政治可靠、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对于被执行人政审是否受影响,需要分情况来看。一般情况下,如果被执行人只是因为一些普通的民事纠纷成为被执行人,并且在积极履行义务,没有恶意逃避执行等不良行为,可能不会对政审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然而,如果被执行人存在恶意逃避执行的行为,性质就不同了。恶意逃避执行指的是被执行人明明有能力履行义务,却采用各种手段(如转移财产、隐藏行踪等)来拒绝履行。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这类被执行人会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赖”。一旦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就可能对政审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在公务员、事业单位等的招录中,往往会有明确的规定,要求报考人员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失信被执行人的行为显然违背了这些要求。比如,《公务员录用规定》中明确,报考人员应当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行和社会形象。而成为失信被执行人,其不诚信的行为可能会被认为不符合这一要求。 此外,一些特殊的工作岗位,对政审的要求更为严格。例如,涉及国家安全、司法执法等岗位,对于人员的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有着极高的标准。在这些岗位的政审中,被执行人尤其是失信被执行人,通过政审的难度会非常大。 综上所述,被执行人政审是否受影响不能一概而论,要综合考虑被执行人的具体情况、执行案件的性质以及政审单位的具体要求等多方面因素。但可以肯定的是,诚实守信、积极履行法律义务是避免政审出现问题的重要前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