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证了的房产还会存在纠纷吗?


房产公证是指公证机关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依法证明与房产有关的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活动。简单来说,就是让专业的公证机构来证明房产相关事情是真实合法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第二条规定,公证是公证机构根据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依照法定程序对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的真实性、合法性予以证明的活动。房产公证一般包括房产买卖合同公证、房产继承公证、房产赠与公证等。经过公证的房产相关文书或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较高的证明力。 然而,即便房产进行了公证,仍然可能存在纠纷。 从法律行为的角度来看,公证只能证明当时的行为是真实合法的。如果在公证后,当事人之间又签订了新的协议,改变了原来的房产安排,就可能引发纠纷。比如,甲乙两人对房产赠与进行了公证,但之后双方又私下约定取消赠与,却没有办理相关手续,那么就容易产生争议。 在事实方面,可能存在一些公证时未被发现的情况。例如,房产存在隐藏的权利瑕疵,像存在未披露的抵押、查封等情况。即便进行了公证,当这些隐藏的问题暴露出来时,就会引发纠纷。 另外,公证文书也可能存在错误或被撤销的情况。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当事人、公证事项的利害关系人认为公证书有错误的,可以向出具该公证书的公证机构提出复查。公证书的内容违法或者与事实不符的,公证机构应当撤销该公证书并予以公告,该公证书自始无效;公证书有其他错误的,公证机构应当予以更正。如果公证书被撤销,那么基于该公证的房产安排就可能陷入纠纷。 综上所述,虽然房产公证能增强相关文书或行为的证明力和合法性,但并不能完全杜绝房产纠纷的发生。在涉及房产交易等重大事项时,除了进行公证,还需要全面了解房产的情况,完善相关手续,以降低纠纷发生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