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报警后会立案吗


在交通事故报警后是否立案,这是许多当事人关心的问题。下面为你详细解答。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立案。简单来说,立案就是司法机关对报案、控告、举报等材料进行审查后,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决定作为刑事案件进行侦查或者审判的一种诉讼活动。对于交通事故而言,是否立案主要取决于事故的具体情况。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十八条,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当事人未报警,在事故现场撤除后,当事人又报警请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理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按照本规定第十六条规定的记录内容予以记录,并在三日内作出是否接受案件的决定。经核查道路交通事故事实存在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受理,制作受案登记表;经核查无法证明道路交通事故事实存在,或者不属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管辖的,应当书面告知当事人,并说明理由。一般来说,如果交通事故仅造成轻微财产损失,并且基本事实清楚,当事人自行协商处理损害赔偿事宜的,这种情况下通常不会作为刑事案件立案。因为这类事故情节轻微,没有达到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程度。然而,如果交通事故造成了人员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同时符合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那么公安机关就会立案侦查。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此外,如果在交通事故中存在酒驾、毒驾、无证驾驶等严重违法行为,即使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也可能会被立案处理。因为这些行为本身就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总之,交通事故报警后是否立案,关键在于事故是否达到了法律规定的立案标准。当事人在遇到交通事故后,应及时报警,配合警方的调查工作。如果对事故处理结果有疑问,可以咨询专业的法律人士,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