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违章不处理会成为失信人员吗?
交通违章不处理一般情况下不会直接成为失信人员,但在特定情形下可能会产生关联。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交通违章和失信人员的概念。交通违章是指车辆、行人违反交通管理规章制度的行为,像闯红灯、超速行驶等。而失信人员,通常是指那些有履行能力却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赖’。
从正常的交通违章处理流程来看,当发生交通违章后,交警部门会对违章行为进行认定,并发出违章处罚通知,要求车主在规定时间内缴纳罚款或者接受其他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零九条规定,当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采取下列措施:(一)到期不缴纳罚款的,每日按罚款数额的百分之三加处罚款;(二)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也就是说,单纯的交通违章如果及时处理,缴纳罚款,就不会涉及到成为失信人员的问题。
然而,如果在收到交通违章处罚通知后,当事人既不缴纳罚款,也不采取其他合法的救济措施,而且经过交警部门多次催告仍拒不履行,那么交警部门可能会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当法院作出判决并要求当事人履行义务,而当事人有能力履行却依旧拒绝履行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第一条,被执行人具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依法对其进行信用惩戒:(一)以伪造证据、暴力、威胁等方法妨碍、抗拒执行的;(二)以虚假诉讼、虚假仲裁或者以隐匿、转移财产等方法规避执行的;(三)违反财产报告制度的;(四)违反限制高消费令的;(五)被执行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履行执行和解协议的;(六)其他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此时,当事人就有可能被法院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成为失信人员。
所以,交通违章本身不会直接导致成为失信人员,但不处理交通违章,在经过一系列法律程序后,是有可能因为拒不履行相关义务而被认定为失信人员的。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不良信用记录,建议大家在收到交通违章通知后,及时按照规定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