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单位不赔偿,仲裁起作用吗?该怎么办?


在工伤单位不赔偿的情况下,仲裁是有作用的。首先我们来了解下什么是劳动仲裁,劳动仲裁就是当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时,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双方的争议进行居中公断与裁决。这是解决劳动纠纷非常重要的一个途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所以,因工伤赔偿问题和单位产生纠纷,是完全可以申请劳动仲裁的。 仲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其一,仲裁具有专业性,仲裁员一般都具备专业的法律知识和丰富的处理劳动纠纷的经验,能够准确地依据法律法规来对案件进行判断和裁决。其二,仲裁具有高效性,相比于诉讼程序,仲裁的时间周期相对较短,能够更快地解决问题,让劳动者尽快拿到应得的赔偿。其三,仲裁具有权威性,仲裁裁决具有法律效力,如果单位不履行仲裁裁决,劳动者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如果决定申请仲裁,要按照一定的流程来操作。首先,要准备好相关的材料,比如仲裁申请书,要详细说明自己的仲裁请求、事实和理由;还要准备能证明劳动关系的材料,像劳动合同、工资发放记录、工作证等;以及能证明工伤事实的材料,例如工伤认定决定书、医院的诊断证明等。然后,向当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这些材料。仲裁委员会在受理案件后,会安排开庭审理,届时双方都要到场进行陈述和辩论。最后,仲裁委员会会根据审理情况作出裁决。 要是对仲裁结果不满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五十条规定,当事人对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以外的其他劳动争议案件的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期满不起诉的,裁决书发生法律效力。也就是说,还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向法院提起诉讼,通过司法途径进一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