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取保候审解除的相关法律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规定,若解除取保候审事宜得到批准,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取保候审是一种刑事强制措施,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当出现法定情形时,就可能被解除。
二、取保候审解除的不同后果及案例分析
恢复法定强制措施制度的施行 一旦取保候审已经被依法解除,相关部门有权采取其他形式的法定强制措施,例如监视居住、拘留或者逮捕等。例如,在某诈骗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张某一开始被取保候审,在取保候审期间,张某违反规定与其他同案犯串供,干扰了案件侦查。公安机关依法解除其取保候审措施,并对其执行逮捕,以确保案件侦查的顺利进行。
对侦查、起诉以及审判阶段工作的影响 解除了取保候审规定,相关程序性事务可能需要重新启动,这将不可避免地拖长案件处理所需耗费的时间。比如在李某涉嫌贪污一案中,李某在取保候审期间,相关部门发现新的证据线索需要进一步侦查核实,于是解除了李某的取保候审,重新展开调查。这使得案件的起诉和审判时间相应推迟,案件处理周期变长。
作出不起诉或者撤销案件的决定 若在取保候审期间查明不应予以刑事追责,那么相关部门可能会做出不起诉或者撤销案件的决定。例如,王某被怀疑盗窃,在取保候审期间,公安机关经过深入调查,发现被盗物品是失主的一场误会,王某并未实施盗窃行为。于是,公安机关依法解除王某的取保候审,并撤销了该案件。
三、实用法律建议
- 遵守取保候审期间的规定 被取保候审人在取保候审期间,一定要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如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住址、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发生变动的,在二十四小时以内向执行机关报告等。避免因违反规定而导致取保候审被解除,并可能面临更严厉的强制措施。
- 积极配合调查 在案件侦查过程中,被取保候审人应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的调查工作,如实提供相关信息和证据。这样有助于案件的尽快查明,也有利于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 了解案件进展 被取保候审人有权了解案件的进展情况,如果对案件处理结果有异议,可以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如申请复议、申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