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和经济活动中,借款行为较为常见。为了避免日后可能产生的纠纷,一份严谨、规范的借款协议至关重要。以下是写借款协议时需要注意的一些关键事项:
一、明确协议名称
应使用规范的“借款协议”或“借条”,避免写成“欠条”。欠条通常是对过往经济往来的结算凭证,仅代表纯粹的债权债务关系,不一定是借款合同关系。例如,甲向乙供应货物后,乙未及时付款,乙给甲出具的欠款凭证就是欠条;而甲直接借钱给乙,乙出具的凭证应是借条或借款协议。若写成欠条,在后续诉讼中,出借人可能需要额外举证解释“欠”款原因、用途等,增加维权成本。
二、确认借款主体资格
根据《民法典》规定,签订借款协议的借款人必须为具有签约主体资格的企(事)业法人、其他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或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等。例如,与未成年人签订借款协议,由于其可能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该协议的效力可能会受到影响。因此,在签订借款协议前,务必核实借款人的身份和资格,确保其具有合法的借款能力和还款能力。
三、写清双方当事人信息
要写清楚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全名。在实践中,出借人与借款人往往关系密切,如亲戚、朋友等,借款时可能会使用日常习惯称谓写入借条。然而,一旦借款人逾期还款,出借人向法院起诉时,可能会因债权、债务人不明确而被法院驳回起诉。比如,借条上写的是“小李”向“老张”借款,而在户籍登记或其他正式文件中,双方的姓名并非如此,这就可能给诉讼带来麻烦。
四、明确借款金额和用途
借款金额应使用大写和小写两种方式明确书写,以防止篡改。例如,借款金额为50000元,应写成“伍万元整(¥50000.00元)”。同时,最好在协议中注明借款用途,一方面可以监督借款人按照约定使用借款,另一方面在发生纠纷时,也有助于判断借款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比如,借款用于合法的经营活动与用于非法赌博活动,在法律后果上会有很大不同。
五、约定还款期限
将还款期限写入借款协议中。借款在诉讼时效内受法律保护,虽然理论界对借款没有约定还款期限的诉讼时效问题存在不同理解,各地法院的把握也不尽相同,但从债权安全回收的角度考虑,明确还款期限更为稳妥。如借款人逾期不归还借款的,出借人应当在还款到期日之后的3年内向其主张权利,包括向人民法院起诉或由借款人在催款通知书上签字确认等。例如,甲借给乙10万元,约定还款期限为2024年12月31日,若乙到期未还,甲应在2027年12月31日前通过合法途径主张权利,否则可能面临诉讼时效过期的风险。
六、约定借款利息
如果双方约定了借款利息,应在协议中明确写明利率及计算方式。需要注意的是,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借款利率不得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例如,当前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为3.85%,那么借款利率最高不得超过15.4%。若未约定利息,在法律上一般视为无息借款,但如果借款人逾期还款,出借人可以主张逾期利息。
七、明确违约责任
在借款协议中,应明确双方的违约责任。例如,若借款人未按照约定的还款期限还款,应承担逾期利息、违约金等责任;若出借人未按照约定提供借款,也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这样可以约束双方严格履行协议,保障协议的顺利执行。
八、提供担保条款(如有)
为了保障出借人的债权安全,在借款协议中可以约定担保条款。担保方式包括保证、抵押、质押等。例如,借款人可以用自己的房产作为抵押,或者找第三人提供保证担保。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担保方式有不同的法律规定和程序要求,应确保担保条款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法律建议
- 签订借款协议前,双方应充分沟通,确保对协议的各项条款达成一致意见。
- 借款协议最好采用书面形式,并由双方签字、盖章或按手印确认,以确保协议的法律效力。
- 保存好借款协议及相关的支付凭证,如转账记录、收据等,以备日后可能发生的纠纷。
- 若对借款协议的内容或法律条款存在疑问,建议咨询专业律师,以避免潜在的法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