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个人之间的借款行为较为常见。那么,个人借款是不是需要合同与借据呢?答案是需要的,借款合同或者借据至少要有其中一种,最好两者兼备,同时附带上交付或者转账凭证。
一、相关法律条文规定 根据《民法典》第六百六十七条规定,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第六百六十八条规定,借款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但是自然人之间借款另有约定的除外。借款合同的内容一般包括借款种类、币种、用途、数额、利率、期限和还款方式等条款。这些法律条文明确了借款合同在个人借款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应当包含的基本内容。借据作为表明债权债务关系的书面凭证,虽无专门法条详细规定其格式与内容,但在司法实践中,同样是证明借款事实的关键证据。
二、实际案例分析 案例一:仅有口头约定,无合同与借据 甲向乙借款5万元,双方只是口头约定了借款期限为1年,未签订借款合同也未写借据。1年后,乙向甲索要借款,甲却矢口否认借款事实,乙因无法提供有力证据证明借款关系的存在,最终在诉讼中败诉。 这个案例表明,仅依靠口头约定存在很大风险,一旦发生纠纷,缺乏书面证据将难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案例二:有借据但内容不规范 丙向丁借款3万元,丁要求丙出具了借据,但借据上仅写了借款金额和借款人姓名,未注明借款日期、还款期限、利息等重要信息。后来,丙逾期未还款,丁在主张利息和要求丙尽快还款时,因借据内容不规范,导致双方对还款期限和利息计算产生争议,给丁的维权带来了困难。 此案例说明,即使有借据,如果内容不完整、不规范,也可能在纠纷解决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
案例三:有规范的借款合同和借据 戊向己借款10万元,双方签订了详细的借款合同,明确了借款用途、金额、利率、还款期限等条款,同时戊还出具了规范的借据,己也保留了转账凭证。借款期限届满后,戊未能按时还款,己凭借借款合同、借据和转账凭证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依法支持了己的诉讼请求。 这一案例充分体现了规范的借款合同和借据在保障债权人权益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实用法律建议
- 尽量签订书面借款合同 无论是亲戚、朋友还是其他熟人之间的借款,都建议签订书面借款合同。合同内容应尽可能详细,包括双方当事人的姓名、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地址等基本信息,借款种类、币种、用途、数额、利率、期限和还款方式等重要条款。这样可以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避免日后发生纠纷。
- 规范书写借据 如果因各种原因无法签订借款合同,也一定要让借款人出具借据。借据应写明出借人姓名、借款人姓名、身份证号码、借款日期、借款金额、还款期限、利息计算方式等内容,最好由借款人签字并按手印,以确保借据的真实性和法律效力。
- 保留交付或转账凭证 在交付借款时,尽量通过银行转账等方式进行,并保留好转账凭证。如果是现金交付,应让借款人出具收款收条,注明收款日期、金额等信息。这些凭证可以作为借款已经实际交付的证据,增强借款事实的证明力。
- 及时催收并保留证据 借款期限届满后,如果借款人未能按时还款,出借人应及时进行催收,并保留好催收的证据,如短信、微信聊天记录、电话录音等。这样可以中断诉讼时效,避免因超过诉讼时效而丧失胜诉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