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离婚购房,是指夫妻一方或双方本无离婚真实意图,为实现购房等共同利益,经通谋或欺诈向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登记的虚假行为。然而,这种行为存在着诸多风险,以下将结合相关法律条文、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并提供相应法律建议。
假离婚购房的法律风险
- 婚姻关系难以恢复风险 法律上不存在“假离婚”概念,一旦办理离婚登记,婚姻关系即宣告解除。如无法定证据支持撤销登记,或一方不愿复婚,婚姻关系便无法恢复。例如,夫妻甲和乙为购房假离婚,离婚后乙结识新对象并拒绝与甲复婚,甲此时在法律上也无可奈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婚姻关系的建立和解除都需遵循法定程序,离婚登记具有法律效力。
- 财产分割风险 假离婚可能导致夫妻共同财产变为一方婚前财产。离婚时的财产分割协议一旦生效,财产归属即发生改变。比如,夫妻丙和丁假离婚时约定房产归丁,后二人感情破裂无法复婚,丙发现房产已无法再主张权利,因按协议该房产已成为丁的婚前财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三条明确规定一方的婚前财产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
- 购房资格与贷款风险 假离婚是违反法律的欺诈行为,若有证据证明是假离婚而取得的按揭贷款购房资格,将不受法律保护。例如,戊和己假离婚后,己单独申请购房贷款,银行后来发现是假离婚,有权拒绝发放贷款或要求提前收回已发放贷款。
- 信用风险 假离婚购房行为若被记录在个人信用报告中,会对当事人信用记录产生负面影响,影响未来贷款、信用卡申请等金融活动。比如,庚和辛假离婚购房被银行发现,双方信用记录受损,后续申请贷款时遭银行拒绝。
- 丧失法定权益风险 登记离婚后,双方不再有夫妻间的扶养义务,一方离世时另一方也丧失财产继承权。例如,壬和癸假离婚后,壬不幸离世,癸无法依法继承壬的财产。
实际案例分析
有一对夫妻,为购买二套房享受优惠政策选择假离婚。离婚协议约定房产归妻子,之后妻子拒绝复婚,丈夫才意识到房产已归妻子个人所有,自己失去分割权利,且因离婚后自身经济状况不佳,生活陷入困境。此外,曾有一些地方出现过假离婚购房被查处的案例,相关部门认定购房合同无效,购房者不仅失去购房机会,还可能面临罚款等处罚。
法律建议
- 谨慎选择:购房时应充分考虑自身经济实力和实际需求,不要轻易选择假离婚这种方式,避免因小失大。
- 了解法律后果:清楚认识假离婚可能带来的各种法律风险,增强法律意识,避免陷入不必要的法律纠纷。
- 寻求专业帮助:若对购房政策或法律问题存在疑问,可咨询专业律师或相关部门,获取准确、合法的建议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