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互联网时代,网络购物、餐饮外卖以及各类生活服务平台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一些用户出于各种原因给出恶意差评的现象,这给商家或服务提供者带来了不小的困扰和损失。那么,因用户恶意差评导致的损失究竟该找谁赔偿呢?
一、相关法律条文及规定
我国《民法典》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当用户给出恶意差评,且该差评不符合客观事实,对商家或服务提供者的名誉造成损害时,就可能构成对名誉权的侵犯。
同时,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三十九条规定,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的,可以通过与经营者协商和解、请求消费者协会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调解组织调解、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等途径解决。如果商家或服务提供者认为用户的差评是恶意的且造成了损失,可依据这些途径来维护自身权益。
二、实际案例分析
曾有这样一个案例,某商家在网络平台上经营一家家居用品店。一位用户购买了该店的一款置物架后,给出了差评,称置物架质量极差,无法正常使用。但实际上,该置物架经过了严格的质量检测,且其他众多用户使用后并未反馈类似问题。商家与该用户沟通后发现,用户是因为个人情绪问题而给出的恶意差评。该差评导致店铺的销量明显下降,商家遭受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商家遂将该用户起诉至法院,要求其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法院经审理后认为,用户的差评缺乏事实依据,构成对商家名誉权的侵犯,判决用户删除差评,在原平台上公开道歉,并赔偿商家相应的经济损失。
还有一个案例,一家餐厅在某外卖平台上经营,一位用户在没有任何合理理由的情况下,给餐厅打了1星差评,并在评论中使用了侮辱性语言。这一差评使得餐厅的评分大幅下降,订单量也随之减少。餐厅在与平台沟通后,平台核实情况,对该用户的差评进行了屏蔽处理,并协助餐厅要求用户承担相应责任。最终,用户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删除了差评并向餐厅道歉,餐厅的经营也逐渐恢复正常。
三、不同情况下的赔偿主体及法律建议
- 用户个人恶意差评:如果能够明确是用户个人出于非合理原因(如泄愤、敲诈等)给出恶意差评,且该差评对商家或服务提供者造成了损失,那么商家或服务提供者可以直接向该用户主张权利。
法律建议:首先,要保留好相关证据,如差评的截图、与用户的沟通记录等。然后,可以尝试与用户进行协商,要求其删除差评并赔偿损失。如果协商不成,可以向平台投诉,请求平台协助处理,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 平台未尽到审核管理责任:如果平台对用户的差评没有进行合理的审核,对于明显不符合事实、带有侮辱性或攻击性的差评没有及时采取屏蔽、删除等措施,导致商家或服务提供者的损失扩大,那么平台也可能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法律建议:商家或服务提供者可以要求平台提供用户的相关信息,以便追究用户的责任。同时,向平台主张其未尽到审核管理责任,要求平台对扩大的损失部分进行赔偿。在与平台沟通时,要注意保留好沟通记录等证据。
- 用户与平台恶意串通:在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存在用户与平台恶意串通,故意给出恶意差评来损害商家或服务提供者利益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商家或服务提供者可以同时向用户和平台主张权利,要求二者共同承担赔偿责任。
法律建议:收集用户与平台恶意串通的证据,如聊天记录、平台的异常操作记录等。然后,通过法律途径向用户和平台提起诉讼,要求其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总之,因用户恶意差评导致损失的情况,商家或服务提供者要勇敢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赔偿主体,并采取合理有效的法律措施。同时,相关平台也应加强审核管理,营造公平、公正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