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益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有哪些?


权益成本在会计核算领域是一个重要概念。简单来说,权益成本就是企业通过发行股票等方式筹集资金所付出的代价。在我国,虽然没有专门针对权益成本会计核算方法的一部法律,但相关的规定散见于《企业会计准则》等一系列规范中。 首先,我们来谈谈常见的权益成本会计核算方法之一——股利增长模型法。这种方法的核心思路是,把权益成本看作是投资者期望获得的股利增长率与当前股利收益率之和。例如,一家公司当前每股股利为1元,预计未来每年股利增长率为5%,而当前股票价格为20元。那么按照股利增长模型法,其权益成本就可以计算为(1×(1 + 5%)÷20)+ 5% = 10.25%。《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要求企业在进行权益工具相关的会计处理时,要合理反映投资者的收益预期,股利增长模型法就是一种合理反映这种预期的方式。 其次是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法。这个方法主要考虑了市场风险和无风险利率等因素。用公式表示就是:权益成本 = 无风险利率 + β×(市场平均收益率 - 无风险利率)。这里的β系数衡量的是该股票相对于市场整体的波动程度。比如,无风险利率为3%,市场平均收益率为10%,某公司股票的β系数为1.2。那么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法,该公司的权益成本就是3% + 1.2×(10% - 3%) = 11.4%。《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强调,企业在计量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时,要考虑市场风险等因素,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法正是基于这一要求来核算权益成本的。 还有风险溢价法。它是在债券收益率的基础上加上一定的风险溢价来确定权益成本。一般来说,企业的风险越高,风险溢价也就越高。比如,一家公司的债券收益率为6%,根据市场情况和公司自身风险评估,确定风险溢价为4%,那么该公司的权益成本就是6% + 4% = 10%。虽然会计准则中没有明确提及风险溢价法的具体操作,但在实际会计核算中,企业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合理估计风险溢价,以符合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要求。 不同的权益成本会计核算方法各有其适用场景和优缺点。企业在选择核算方法时,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如企业的发展阶段、市场环境等,并遵循相关会计准则的规定,合理、准确地核算权益成本,为企业的财务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