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过时效是否可以立案?
我之前和行政部门有点纠纷,当时没顾得 上走法律程序,现在才想起来要去法院起诉。但听说行政诉讼有时效限制,我不确定我的情况是不是过了时效,也不知道过了时效法院还给不给立案,想了解下这方面的法律规定。
张凯执业律师
已帮助 867 人解决法律问题
在行政诉讼中,超过时效仍然可以向法院提起立案。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被受理并进入实体审理。下面我们详细分析一下。
首先,来解释一下行政诉讼时效这个概念。它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法定期间。在这个期间内起诉,法院会依法受理;超过这个期间,虽然起诉权不会丧失,但可能会面临一些不利后果。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因不动产提起诉讼的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二十年,其他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五年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从法院的立案程序来看,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一条规定,人民法院在接到起诉状时对符合本法规定的起诉条件的,应当登记立案。对当场不能判定是否符合本法规定的起诉条件的,应当接收起诉状,出具注明收到日期的书面凭证,并在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不符合起诉条件的,作出不予立案的裁定。裁定书应当载明不予立案的理由。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也就是说,法院在立案时通常只是进行形式审查,并不会对诉讼时效进行实质审查。所以,即使行政诉讼超过了时效,法院也会先接收起诉状并进行立案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