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保户看病是实报实销吗?


低保户看病并非完全实报实销。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相关的概念。低保户是指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政府划定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家庭,这类人群在医疗保障方面会有一定的优惠政策。 在我国,对于低保户的医疗保障通常通过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是政府组织引导,面向城乡居民的一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目的是为居民提供基本的医疗费用报销。大病保险则是在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对大病患者发生的高额医疗费用给予进一步保障的制度。 根据《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第二十八条规定,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等特困人员,可申请相关医疗救助。医疗救助主要包括对救助对象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个人缴费部分给予补贴,以及对经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其他补充医疗保险支付后,个人及其家庭难以承担的符合规定的基本医疗自负费用,给予补助。 一般来说,低保户看病时,首先通过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报销一部分费用,报销比例和范围按照当地的医保政策执行。通常在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符合医保目录的药品、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费用才能报销。之后,如果费用超过一定额度,还可以通过大病保险进行二次报销。 然而,仍有一些费用可能无法报销。比如医保目录外的药品、一些特殊的诊疗项目、在非定点医疗机构就医产生的费用等。而且,即使是医保目录内的费用,也可能存在一定的起付线、自付比例等限制。所以,低保户看病不是实报实销,而是在一定范围内和条件下享受医疗费用的报销和救助。 此外,不同地区的低保户医疗保障政策可能会有所差异。有些地方可能会额外设立医疗救助专项资金,对低保户的医疗费用进行进一步的兜底保障;有些地方可能会为低保户提供一些免费的医疗服务,如健康体检等。因此,低保户在看病时,应详细了解当地的医保政策和医疗救助政策,以便更好地享受相应的待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