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内、外有什么调整原则?
我在处理公司财务预算时,涉及到预算内和预算外的调整问题。不太清楚在进行这些调整时,需要遵循哪些原则,担心调整不当会引发财务风险或违反相关规定,想了解一下在我国法律层面,预算内和预算外调整的原则分别是什么。
展开


在我国,预算内和预算外资金的调整都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是有相应法律依据的,以下为您详细介绍。 首先是预算内资金调整原则。预算内资金是指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管理的资金,对其调整需要严格遵循法定程序和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对预算调整做出了明确规定。预算调整应当遵循统筹兼顾、勤俭节约、量力而行、讲求绩效和收支平衡的原则。统筹兼顾意味着在调整预算时,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需求和利益,不能只关注某一个方面。例如,在进行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的预算调整时,要全面衡量各个领域的发展需求,合理分配资金。 勤俭节约原则要求在预算调整过程中,杜绝浪费和不必要的开支。政府部门和单位在调整预算时,应当精打细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量力而行原则强调预算调整要与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不能过度举债或超出财政收入水平进行支出安排。讲求绩效原则则注重资金的使用效果,要求在调整预算时,对项目的预期效益进行评估,确保资金投入能够带来相应的产出和效益。收支平衡原则是预算管理的基本要求,在进行预算调整时,要保证调整后的预算收支仍然保持平衡,避免出现财政赤字。 其次是预算外资金调整原则。虽然自2011年1月1日起,我国已将预算外资金全部纳入预算管理,但在过去的管理中,预算外资金调整也有其特定原则。预算外资金调整通常要遵循专款专用原则,即资金只能用于特定的用途,不得挪作他用。比如,一些行政事业性收费等预算外资金,规定只能用于相关的事业发展或特定项目支出。同时,也要遵循合理合规原则,调整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要求,不能随意进行调整。 总之,无论是预算内还是预算外资金的调整,都需要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原则,以确保财政资金的合理使用和有效管理。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