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于最低限价是否可以投诉?


在我国,关于低于最低限价能否投诉这一问题,需要从不同的法律场景和规定来进行分析。 首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的框架下,对于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的商品与服务,政府会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社会承受能力,制定相应的价格,其中可能就包括最低限价。当经营者的销售价格低于这个最低限价时,这可能属于价格违法行为。根据该法第十四条的规定,经营者不得有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损害其他经营者或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了排挤竞争对手或者独占市场,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扰乱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损害国家利益或者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等不正当价格行为。所以,如果商家低于政府规定的最低限价销售,这种行为就有可能违反了《价格法》,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是可以向价格主管部门进行投诉的。价格主管部门有权对这种违法行为进行查处,以维护市场的价格秩序。 其次,在一些行业自律的情况下,行业协会可能会制定行业内的最低限价,目的是为了避免恶性竞争,保障行业的健康发展。然而,这种行业自律性质的最低限价,如果没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一般是具有一定效力的。如果有商家违反行业最低限价进行销售,其他遵守规定的商家可以通过行业协会来处理,消费者也可以向相关的行业监管部门反映情况。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行业协会制定的规则不能违反反垄断法等相关法律,若行业协会通过最低限价来限制竞争、排除竞争,这种行为可能会被认定为违法。 另外,在市场交易中,如果合同双方约定了最低限价,一方低于该限价进行交易,就构成了违约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据合同约定和法律规定,要求违约方承担违约责任,比如赔偿损失等。此时,受损害方可以通过协商、调解、仲裁或者诉讼等方式来解决纠纷。 总的来说,当遇到低于最低限价的情况时,要先明确这个最低限价的来源是政府定价、行业规定还是合同约定,然后依据不同的情况,通过向价格主管部门、行业监管部门投诉,或者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