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医疗事故纠纷后医疗机构注销了还能起诉吗?


在发生医疗事故纠纷后,即便医疗机构注销了,也是可以起诉的。 首先来说,起诉是公民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医疗机构注销了,但并不意味着责任就可以被抹去。 从法律依据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相关法律规定,民事主体因侵害他人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即使医疗机构注销,只要能证明其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存在过错,导致患者受到损害,就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关于起诉流程: 第一步是起诉,要向有管辖权的法院立案庭递交诉状。这里的管辖权法院一般是医疗机构所在地或者侵权行为发生地等相关法院。 第二步是立案审查。法院会查看是否符合立案条件,如果符合,会通知在规定期限内交诉讼费,交费后予以立案;要是不符合,会裁定不予受理。要是对裁定驳回起诉不服,可在规定期限内向上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法院受理后,会在规定期限内将起诉状副本送达对方当事人,对方要在规定期限内答辩,还会通知进行证据交换,也可根据申请做出财产保全裁定并执行。 第三步是排期开庭,法院会提前规定期限通知当事人开庭时间、地点、承办人;公开审理的案件还会提前公告。 第四步是开庭审理,宣布开庭后核对当事人身份,宣布合议庭成员,告知当事人权利义务,询问是否申请回避。接着进行法庭调查,当事人陈述案件事实;然后举证质证,出示各种证据并发表意见;再进行法庭辩论,各方就争议问题辩驳论证;最后法庭调解,若达成调解协议,制作调解书,签收后生效,不达成则合议庭合议作出裁决。 第五步是宣判,同意判决的话,当事人自动履行义务或申请执行;不同意裁判,裁定的话在送达之日起规定期限内向上级法院上诉,判决也是在送达之日起规定期限内上诉 。 相关概念: 管辖权:就是确定哪个法院有权审理这个案件,涉及到地域、级别等多方面规定。 证据交换:双方当事人在法院组织下,将自己掌握的证据互相展示查看的程序。 财产保全:为了保证将来判决能够执行,对对方财产采取查封、冻结等措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