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审判决不服,二审改判几率大吗?


在司法实践中,当事人若对一审判决不服,二审改判几率是否大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考量。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改判的含义。改判是指二审法院对一审判决在认定事实、适用法律或者程序上存在错误时,做出的纠正原判决的处理结果。简单来说,就是二审把一审的判决结果给改变了。 从法律依据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七条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经过审理,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一)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的,以判决、裁定方式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决、裁定;(二)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错误或者适用法律错误的,以判决、裁定方式依法改判、撤销或者变更;(三)原判决认定基本事实不清的,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或者查清事实后改判;(四)原判决遗漏当事人或者违法缺席判决等严重违反法定程序的,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刑事诉讼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六条也有类似规定。 接着分析影响二审改判几率的因素。一是证据情况,如果当事人在二审中能够提交新的、足以推翻一审判决认定事实的证据,改判几率会增大。例如在合同纠纷案件中,一审时因未能找到关键的合同补充协议导致败诉,二审找到了该协议,那么改判的可能性就会提高。二是法律适用问题,如果一审判决存在明显的法律适用错误,二审也可能改判。比如在一个侵权案件中,一审错误地适用了不相关的法律条款来判定责任,二审法院会依法纠正。三是程序问题,若一审存在严重违反法定程序的情况,像应当回避的审判人员未回避等,二审可能发回重审或者改判。 然而,在实际中二审改判几率总体来说并不高。一审法院在审理案件时也是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和证据规则进行的,大多数情况下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是正确的。而且二审法院为了维护司法的稳定性和权威性,不会轻易改判一审判决。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一审判决不服上诉没有意义,如果确实存在上述所说的可以改判的情形,当事人就有机会通过二审获得公正的结果。所以,对于一审判决不服,当事人应结合具体案件情况,理性分析二审改判的可能性,决定是否上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