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定是否属于高利贷?


在法律领域,高利贷是一个备受关注的概念,它往往会给借款人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那么,究竟如何认定是否属于高利贷呢?下面将为你详细解释。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高利贷。简单来说,高利贷就是指索取特别高额利息的贷款。而判断是否属于高利贷,关键在于贷款利率是否超过了法律规定的合理范围。 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合同约定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是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的除外。这里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是指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自2019年8月20日起每月发布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 例如,如果在借款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为3.65%,那么四倍就是14.6%。如果借款双方约定的年利率超过了14.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将不会受到法律保护。也就是说,当贷款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就很可能被认定为高利贷。 在实际操作中,认定高利贷不能仅仅看名义上的利率。有些贷款机构可能会通过收取手续费、管理费等各种费用的方式,变相提高借款人的实际负担。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将这些费用都折算到利率中,来计算实际的利率水平。如果折算后的实际利率超过了法律规定的上限,同样可以认定为高利贷。 此外,在判断是否属于高利贷时,还需要考虑借款合同的具体条款和实际履行情况。比如,有些借款合同可能存在复利计算、预扣利息等情况。对于复利计算,如果前期利息计入本金计算复利,只要本息之和不超过以最初借款本金与以最初借款本金为基数、以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计算的整个借款期间的利息之和,人民法院是予以支持的;而预扣利息则是指贷款人在提供借款时就预先扣除利息。根据法律规定,借款的利息不得预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预先在本金中扣除的,应当按照实际借款数额返还借款并计算利息。 总之,认定是否属于高利贷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并且以法律规定的利率上限作为重要的判断依据。如果你对借款利率是否属于高利贷存在疑问,可以咨询专业的法律人士,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