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审不服上诉二审改判的几率大不大?


在法律程序中,一审判决后当事人若不服,是有权上诉至二审的。不过二审改判的几率大小需要从多方面来分析。 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改判的概念。改判指的是二审法院在审理上诉案件后,对一审法院作出的判决进行变更,也就是不认同一审的判决结果,重新给出一个新的判决。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七条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经过审理,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一)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的,以判决、裁定方式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决、裁定;(二)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错误或者适用法律错误的,以判决、裁定方式依法改判、撤销或者变更;(三)原判决认定基本事实不清的,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或者查清事实后改判;(四)原判决遗漏当事人或者违法缺席判决等严重违反法定程序的,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 从上述法律条文可以看出,二审改判的关键在于一审是否存在认定事实错误、适用法律错误或者严重违反法定程序等情况。如果一审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出现偏差,比如重要证据没有采信或者采信了错误的证据,那么二审改判的可能性就会增加。例如在一个合同纠纷案件中,一审法院错误地认定了合同的签订时间,从而导致对双方权利义务的判断失误,这种情况下二审法院很可能会改判。 同样,如果一审法院在适用法律方面出现错误,将不适用的法律条文应用到了案件中,二审法院也会进行纠正并改判。比如在一个侵权案件中,一审法院错误地适用了违约责任的法律规定,而实际上应该适用侵权责任的相关法律,二审法院就会根据正确的法律进行改判。 然而,如果一审法院对事实的认定准确无误,适用法律也正确,整个审判程序也符合法律规定,那么二审改判的几率就相对较小。因为二审法院通常会尊重一审法院的审判结果,除非有足够的证据和理由证明一审存在问题。所以,不能简单地说一审不服上诉二审改判的几率大或者不大,要具体看案件的实际情况和一审判决是否存在上述可改判的情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