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ion-icon 利用委托加工合同制售冒牌商品有哪些特征?

我和别人签了委托加工合同,结果对方做出来的商品是冒牌的。我想知道利用委托加工合同制售冒牌商品一般有啥特征,这样以后我也能多留个心眼,避免再碰到这种情况,也想了解清楚现在这个事情到底是不是属于这种情况。
展开 view-more
  • #委托加工
answer-icon 共1位律师解答

利用委托加工合同制售冒牌商品,是指不法分子借助委托加工合同这一合法形式,从事制造和销售假冒品牌商品的违法行为。以下为您详细介绍其特征: 从合同约定方面来看,通常合同条款会存在模糊性。委托方与加工方可能在合同中对产品的质量标准、品牌标识使用等关键内容约定不明确。例如,没有清晰界定所使用商标的授权范围、质量检验的具体标准和方法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七十条规定,合同的内容由当事人约定,一般包括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者报酬等条款。而这类合同在质量等关键条款上的模糊,为制售冒牌商品埋下了隐患。 在生产过程中,制售冒牌商品的行为具有隐蔽性。加工方可能会在委托方不知情的情况下,擅自更改生产工艺、使用劣质原材料,或者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使用知名品牌的标识。比如,在生产服装时,使用质量远低于约定标准的面料,却依旧贴上知名品牌的商标。这种隐蔽操作使得冒牌商品在生产环节难以被及时发现。 从利益分配角度,委托方和加工方往往存在非法的利益关联。他们可能通过压低加工价格、虚报成本等方式,共同谋取非法利益。委托方以低价获得冒牌商品后,再以高价销售,获取高额利润。这种利益驱动是导致利用委托加工合同制售冒牌商品行为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在市场流通方面,冒牌商品的销售渠道具有多样性和隐蔽性。这些商品可能会通过线上电商平台、线下小型商铺等多种渠道进入市场,并且销售者可能会采取虚假宣传等手段,误导消费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六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利用委托加工合同制售冒牌商品的行为显然属于欺诈消费者的范畴。 利用委托加工合同制售冒牌商品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无论是委托方还是加工方,一旦实施了此类违法行为,都将面临法律的制裁。《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六十条规定,有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引起纠纷的,由当事人协商解决;不愿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商标注册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也可以请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理。对于情节严重的,还可能会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承担刑事责任。因此,在签订委托加工合同时,各方都应当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明确合同条款,确保生产和销售行为的合法性。

avatar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suggest-qr
mobile-suggestion
qr why
mobile-cta-laywer cta-laywer
免费法律咨询 3423名律师在线 3分钟快速回复
立即联系立即拨打立即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