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刑法对共同犯罪的界定标准是怎样的?


共同犯罪是刑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简单来说,就是两人或两人以上一起故意实施犯罪行为。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详细了解我国刑法对共同犯罪的界定标准。 首先,从主体方面来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共同犯罪的主体必须是两个以上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刑事责任年龄是指法律规定行为人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比如,一般情况下,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刑事责任能力则是指行为人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如果主体不符合这些条件,就不能构成共同犯罪。例如,一个成年人和一个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一起实施盗窃行为,由于未成年人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他们就不构成共同犯罪。 其次,主观方面要求各行为人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共同犯罪故意是指各行为人通过意思联络,认识到他们的共同犯罪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决意参加共同犯罪,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因素,即各行为人认识到自己不是孤立地实施犯罪,而是和他人一起共同实施犯罪;二是意志因素,即各行为人对共同犯罪行为所造成的危害结果持希望或者放任的态度。比如,甲乙两人商量好一起去抢劫银行,他们都清楚自己的行为是抢劫,并且希望通过抢劫获得钱财,这就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如果一方是故意犯罪,另一方是过失犯罪,就不能构成共同犯罪。例如,医生甲故意开错药,护士乙由于疏忽没有仔细核对就给病人使用了该药,导致病人死亡。甲是故意犯罪,乙是过失犯罪,他们不构成共同犯罪。 最后,客观方面要求各行为人必须有共同的犯罪行为。共同犯罪行为是指各行为人的行为都指向同一犯罪目标,彼此联系,互相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犯罪活动整体。共同犯罪行为包括实行行为、组织行为、教唆行为和帮助行为等。实行行为是直接实施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组织行为是组织、策划、指挥犯罪的行为;教唆行为是故意引起他人犯罪意图的行为;帮助行为是为其他共同犯罪人实行犯罪创造便利条件的行为。比如,在一个盗窃团伙中,有人负责入室盗窃(实行行为),有人负责望风(帮助行为),有人负责组织策划(组织行为),他们的行为共同构成了盗窃的共同犯罪行为。 综上所述,我国刑法对共同犯罪的界定标准涵盖了主体、主观和客观三个方面。只有同时满足这些条件,才能认定为共同犯罪。准确理解和把握这些标准,对于正确认定犯罪、打击犯罪以及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都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