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诉一审不上诉还会有终审吗?


在民事诉讼中,一审判决后不上诉是否还会有终审,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 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相关的法律概念。民事诉讼中的一审是指人民法院对民事案件进行的初次审理。当事人如果对一审判决不服,可以在规定的上诉期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进入二审程序,而二审判决通常就是终审判决,具有终局性,一经作出即发生法律效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我国实行两审终审制。一般情况下,如果当事人在一审判决后,在法定的上诉期限(判决为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裁定为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内没有提出上诉,那么一审判决就会生效。这种情况下,不会再进入二审程序,一审判决的结果就是最终的结果,也就不存在通常意义上基于上诉引发的二审终审了。例如,张三和李四的合同纠纷,一审法院判决后,双方都在上诉期内未上诉,那么这个一审判决就生效,案件到此结束。 然而,存在一些特殊情况,即便当事人不上诉,也可能会出现“终审”的情况。比如审判监督程序(再审程序)。当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或者出现当事人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等法定情形时,人民法院可以自行启动再审,或者当事人可以申请再审,人民检察院也可以抗诉启动再审。再审可能是对生效判决进行重新审理,再审的裁判结果可能就成为新的“终审”结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六个月内提出;有本法第二百零七条第一项、第三项、第十二项、第十三项规定情形的,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 此外,还有小额诉讼程序。按照法律规定,基层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审理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简单金钱给付民事案件,标的额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年度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百分之五十以下的,适用小额诉讼的程序审理,实行一审终审。这意味着这类案件一审判决作出后就立即生效,不存在上诉进入二审的情况,一审即为终审。 综上所述,民诉一审不上诉通常情况下一审判决生效,不会有基于上诉的二审终审,但可能因审判监督程序等特殊情况出现新的“终审”,同时小额诉讼程序本身就是一审终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