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联系的认知发展过 程是怎样的?
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联系,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在经济学和相关法律政策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这种联系的认知经历了多个阶段。
早期菲利普斯曲线理论是人们对两者关系认知的重要起点。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在1958年根据英国近百年的经济数据发现,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与通货膨胀率相关)之间存在着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简单来说,当失业率较低时,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雇主为了吸引和留住员工,会提高工资,而工资的提高会推动物价上涨,导致通货膨胀率上升;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工资上涨压力小,通货膨胀率就会降低。这个理论就像一个跷跷板,一头是失业率,一头是通货膨胀率,一头上去了,另一头就会下来。
然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滞胀”现象,即经济停滞、失业增加与通货膨胀并存。这打破了传统菲利普斯曲线所描述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简单反向关系。按照之前的理论,失业率高的时候通货膨胀率应该低,但“滞胀”情况下两者却同时升高。这让人们认识到,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并非固定不变,还受到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石油危机等外部冲击、政府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等。
后来弗里德曼等经济学家提出了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他们认为,人们会根据过去的通货膨胀情况形成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当实际通货膨胀率高于人们的预期时 ,失业率会下降;而当实际通货膨胀率等于人们的预期时,失业率会回到自然失业率水平。这就好比人们对物价上涨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如果物价上涨比他们预想的快,企业会觉得有利可图,就会扩大生产,增加就业,失业率就会下降。
从法律政策角度来看,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最初可能单纯依据菲利普斯曲线理论,通过调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在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进行权衡。例如,在失业率高时,采取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降低失业率,但这可能会带来通货膨胀的风险;在通货膨胀率高时,采取紧缩性政策来抑制物价上涨,但可能会导致失业率上升。然而,随着对两者关系认知的深入,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会更加综合地考虑各种因素,不仅关注短期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平衡,还会考虑长期的经济增长和稳定。
总之,人们对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联系的认知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从简单的反向关系到考虑更多复杂因素的影响。这种认知的发展也促使政府在制定经济法律政策时更加科学和全面。
相关问题
为您推荐19个最新问题
在医院实习期间找到工作了,是否可以直接结束实习?
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转让有哪些要求?
车的钱大部分是老人出的,离婚时该怎么分?
公司被银行起诉后多久进入执行期?
债权人是借钱给他人用的人吗
刚签合同第 一天可以不干了吗
司机开车违规撞死人会怎么判刑?
大病救助去哪里申请报销?
医生不工作了医保里还有钱吗?
房子拆迁补偿怎么赔偿?
商业秘密是否需要溯源?
垄断公司被拆分时股权怎么分配?
医疗期是什么意思?
酷刑开菊是什么刑法?
开直播诽谤他人店铺是否违法?
当前民间借贷存在哪些问题?
年底改善一族买房有哪些注意事项?
刑事案件侦查办案工作多久可以结案?
2024年如何申办一人有限责任公司?
已为您展示了 19 个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