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的常见形式有哪些,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的区别是什么?


在商业活动中,合同是常见的交易凭证,但其中可能存在合同诈骗和民事欺诈等问题。下面为您详细介绍合同诈骗的常见形式以及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的区别。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合同诈骗的常见形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规定,合同诈骗有以下几种常见情形。一是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例如,骗子谎称自己是某知名企业员工,用该企业名义与他人签订合同,骗取财物。二是使用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比如,用已经作废的房产证来担保合同的履行,让对方相信其有履行能力,从而签订合同。三是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一些不法分子先履行一小部分合同义务,获取对方信任后,再诱骗对方签订更大金额的合同,然后卷款跑路。四是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拿到对方的财物后直接消失不见,这是比较明显的合同诈骗行为。 接下来,我们看看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的区别。两者最关键的区别在于主观目的和客观行为的严重程度。从主观目的来看,合同诈骗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犯罪人从一开始就没想过履行合同,就是想骗取对方财物。而民事欺诈行为虽然也有欺骗成分,但目的主要是通过交易获取利益,并非完全非法占有对方财物。在客观行为方面,合同诈骗罪的行为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达到了刑法规定的犯罪标准。而民事欺诈行为通常只是违反了民事法律规定,其情节相对较轻,主要通过民事途径解决,如要求欺诈方承担违约责任、赔偿损失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也就是说,在民事欺诈情况下,受欺诈方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撤销合同,并要求欺诈方赔偿损失。但合同诈骗罪则要承担刑事责任,根据犯罪情节轻重,可能会被判处有期徒刑、拘役,并处罚金等刑罚。 总之,在签订合同过程中,我们要保持警惕,仔细审查对方的身份和履约能力,避免陷入合同诈骗的陷阱。如果发现自己可能遭遇了合同诈骗或民事欺诈,要及时咨询专业法律人士,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