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房合同常见的合同诈骗手段有哪些?


在购房过程中,了解常见的合同诈骗手段至关重要,以下为您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购房合同诈骗手段,并给出相应的法律依据。 虚构房源信息诈骗是常见手段之一。不法分子通过虚构并不存在的房屋,或者对已出售、抵押的房屋进行再次售卖,骗取购房者的定金或购房款。这种行为涉嫌诈骗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还有一房多卖诈骗。开发商或卖家将同一套房屋卖给多个购房者,收取多份购房款后消失。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买卖合同的规定,出卖人就同一标的物订立多重买卖合同,合同均不具有规定的无效情形,买受人因不能按照合同约定取得标的物所有权,请求追究出卖人违约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购房者可以要求出卖人承担违约责任,赔偿损失。 虚假承诺诈骗也是不容忽视的。开发商在销售房屋时,可能会对小区环境、配套设施、房屋质量等方面做出虚假承诺,吸引购房者签订合同。但在交房时,实际情况与承诺不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购房者可以依据此条法律要求开发商承担相应的责任。 隐瞒房屋真实情况诈骗同样常见。卖家故意隐瞒房屋存在的质量问题、抵押、查封等情况,误导购房者签订合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购房者发现被隐瞒真实情况后,可以向法院或仲裁机构申请撤销合同,并要求卖家返还购房款和赔偿损失。 为避免购房合同诈骗,购房者在签订合同前应仔细核实房屋的产权情况、开发商或卖家的信誉等信息,遇到疑问及时咨询专业法律人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