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财产关系认定中有哪些常见的法律误区?


在夫妻财产关系认定中,存在着一些常见的法律误区,下面为您详细介绍。 误区一:一方婚前购买的房产,婚后加了另一方名字,离婚时一定平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相关规定,虽然一方婚前房产婚后加上另一方名字,通常视为对另一方的赠与,房产变为夫妻共同财产,但在离婚分割时,并非一定平均分配。法院会综合考虑购房出资情况、婚姻持续时间、双方对家庭的贡献等因素来确定分割比例。比如一方婚前支付了大部分房款,婚后夫妻共同还贷时间较短,在分割时可能会适当倾向于婚前出资方。 误区二:婚后一方工资收入属于个人财产。《民法典》明确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工资、奖金、劳务报酬等属于夫妻共同财产。这意味着,只要是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任何一方的工资收入都归夫妻双方共同所有,而不是个人财产。夫妻双方对共同财产享有平等的处理权。 误区三:结婚多年后,一方的婚前财产会自动转化为夫妻共同财产。过去的法律有关于婚前个人财产经过一定年限转化为夫妻共同财产的规定,但现行《民法典》已取消了这一规定。也就是说,一方的婚前财产,不管结婚多少年,其财产性质都不会自动改变,仍然属于个人财产。比如一方婚前购买的车辆,即使结婚数十年,车辆仍属于购买方个人所有。 误区四:夫妻之间的借款不需要偿还。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之间也可能存在借款关系。如果夫妻一方将个人财产出借给另一方,并签订了有效的借款协议,那么在离婚时,借款方需要按照协议约定偿还借款。根据法律规定,这种借款关系同样受到法律保护,不能因为是夫妻关系就免除还款义务。 误区五:家庭主妇(夫)对家庭财产没有贡献,离婚时应少分财产。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家庭主妇(夫)虽然可能没有直接的经济收入,但他们为家庭提供了家务劳动、照顾子女和老人等服务,这些也是对家庭的重要贡献。《民法典》在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会充分考虑双方对家庭的贡献,保障家庭主妇(夫)的合法权益,通常会给予公平合理的财产分配。 总之,了解这些常见的法律误区,有助于夫妻双方正确认识和处理财产关系,避免在婚姻关系出现问题时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