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继承的概念和特征是什么?


法定继承是一种重要的财产继承方式,下面为您详细解释它的概念和特征。 法定继承的概念是指在被继承人没有对其遗产的处理立有遗嘱的情况下,由法律直接规定继承人的范围、继承顺序、遗产分配的原则的一种继承形式。简单来说,就是当被继承人没留遗嘱时,按照法律规定来确定谁能继承遗产以及怎么继承。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六条规定,继承权男女平等。第一千一百二十七条明确了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及继承顺序,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第一顺序为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这里所说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养兄弟姐妹、有扶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 法定继承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法定继承是遗嘱继承的补充。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只有在被继承人未立遗嘱或者所立遗嘱无效等情况下,才适用法定继承。比如被继承人留下了合法有效的遗嘱,那么就按照遗嘱来分配遗产;如果没有遗嘱或者遗嘱不符合法律规定,才启动法定继承程序。 第二,法定继承具有法定性。继承人的范围、继承顺序以及遗产分配原则等都由法律明确规定,当事人不能自行改变。就像上面提到的法定继承人范围和顺序,是法律固定下来的,不能随意更改。 第三,法定继承体现了一定的身份关系。法定继承人一般都是与被继承人有婚姻、血缘等特定身份关系的人。例如配偶、子女、父母等,他们基于与被继承人的身份联系而享有继承权。 第四,法定继承具有强行性。法律关于法定继承的规定属于强行性规范,任何人不得违反。这意味着在法定继承的相关问题上,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执行,不能通过约定等方式排除其适用。 总之,法定继承是在没有遗嘱的情况下保障遗产合理分配的重要法律制度,了解其概念和特征对于处理遗产继承问题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