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假身份入职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使用假身份入职可能会带来多方面的后果,以下从不同角度为您详细分析。 从劳动合同层面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八条规定,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第二十六条规定,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如果劳动者使用假身份入职,这很可能被认定为欺诈行为,导致所签订的劳动合同无效。一旦劳动合同被认定无效,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并且无需支付经济补偿。例如,小张使用假身份证入职一家企业,后来企业发现后,依据法律规定与小张解除了劳动合同,且不用给予小张经济补偿。 在薪资支付方面,虽然劳动合同可能无效,但劳动者已经付出劳动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劳动报酬的数额,参照本单位相同或者相近岗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确定。也就是说,即使劳动合同无效,劳动者也能拿到相应的劳动所得。比如小李用假身份在一家工厂工作了几个月,工厂发现后解除合同,但仍需按照同岗位工资标准支付小李这几个月的工资。 从法律责任角度,使用假身份入职还可能涉及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二条规定,伪造、变造或者买卖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的公文、证件、证明文件、印章的;买卖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的公文、证件、证明文件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如果使用假身份入职的行为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还可能会被追究刑事责任。例如,有人使用伪造的高学历证件入职,骗取高额薪资,可能会被认定为诈骗罪等。 此外,使用假身份入职还可能对个人的职业声誉和未来的职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一旦这种行为被曝光,可能会在行业内留下不良记录,导致其他用人单位对其产生信任危机,影响其未来的就业机会。所以,劳动者在求职过程中,应当遵守诚实信用原则,如实提供个人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