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会有哪些后果?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是严重违反证券市场规则和法律法规的行为,会带来多方面的后果。以下为你详细分析: 首先,行政责任方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规定,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属于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行为。证券监管机构会对造假的上市公司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同样会给予警告并处罚款。比如,《证券法》第一百九十七条规定,发行人、上市公司或者其他信息披露义务人未按照规定披露信息,或者所披露的信息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一百万元以上一千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并处以五十万元以上五百万元以下的罚款。 其次,刑事责任层面。若财务造假行为达到一定严重程度,就会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相关罪名。例如,《刑法》第一百六十一条规定的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依法负有信息披露义务的公司、企业向股东和社会公众提供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会计报告,或者对依法应当披露的其他重要信息不按照规定披露,严重损害股东或者其他人利益,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再者,民事赔偿责任也不可避免。财务造假会损害投资者的利益,投资者有权通过民事诉讼要求造假的上市公司及相关责任主体赔偿损失。根据相关司法解释,投资者只要能证明自己在虚假陈述实施日及以后,至揭露日或者更正日之前买入该证券,在虚假陈述揭露日或者更正日及以后,因卖出该证券发生亏损,或者因持续持有该证券而产生亏损,就可以主张民事赔偿。 另外,从市场影响来看,上市公司一旦被证实财务造假,其声誉会遭受毁灭性打击,股价往往会大幅下跌,导致投资者信心受挫。这不仅会影响公司的正常经营和融资能力,还可能导致公司被市场淘汰。同时,会对整个证券市场的秩序和公信力造成破坏,影响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因此,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后果严重,涉及行政、刑事、民事等多个方面,对公司自身和市场都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