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中原告提不出证据会有哪些后果?


在民事诉讼中,证据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法院查明案件事实、作出公正裁判的依据。如果原告提不出证据,会产生多方面的后果。 首先,从法律原则上来说,民事诉讼遵循“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这意味着原告在诉讼中提出了某种诉求,比如要求被告赔偿损失、履行合同等,就需要拿出相应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主张是合理合法的。如果原告不能提供证据,那么其主张就缺乏事实支撑。 在实际的诉讼过程中,提不出证据可能导致法院无法认定原告所主张的事实。因为法院判断案件事实主要依据双方提供的证据,没有证据,法院很难确定原告所说的情况是否真实发生。例如,原告声称被告向其借款,但没有借条、转账记录、证人证言等任何证据,那么法院就难以认定借款事实的存在。 而且,由于原告提不出证据,法院可能会判决原告败诉。因为原告的诉求没有证据支持,无法让法院形成内心确信,法院不能仅凭原告的陈述就支持其诉求。一旦败诉,原告不仅无法实现自己的诉讼目的,如获得赔偿、让被告履行义务等,还可能需要承担诉讼费用。根据《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的规定,诉讼费用由败诉方负担,部分胜诉、部分败诉的,人民法院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决定当事人各自负担的诉讼费用数额。 另外,即便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存在原告有证据但因为客观原因无法自行收集的情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但这也需要原告向法院提出申请,并说明理由。如果原告不申请或者申请不符合条件,仍然可能承担不利后果。 总之,在民事诉讼中,原告提不出证据可能会面临法院不认定其主张的事实、判决败诉以及承担诉讼费用等后果。因此,原告在提起诉讼前,一定要尽可能收集好相关证据,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