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不报案会有什么后果?


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当发生医疗事故后,不报案可能会产生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从证据收集角度来看,报案后,相关部门会及时介入,对事故现场进行勘查、对相关病历资料等进行封存和调查。比如,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死亡病例讨论记录、疑难病例讨论记录、上级医师查房记录、会诊意见、病程记录应当在医患双方在场的情况下封存和启封。如果不报案,可能因为时间推移,导致关键证据丢失或被篡改,影响后续的责任认定和赔偿。 在责任认定方面,相关部门可以凭借专业的调查手段和专业知识,对医疗事故的等级、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责任程度等进行准确认定。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十条,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或者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要求处理医疗事故争议的申请后,对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应当交由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不报案的话,患者可能难以自行准确判断医疗机构的责任大小,增加了维权的难度。 关于赔偿问题,如果不报案,患者与医疗机构自行协商赔偿时,可能由于信息不对称,患者处于劣势,获得的赔偿可能不足以弥补其损失。而通过报案走正规程序,能按照法定的赔偿标准和项目进行赔偿,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例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五章对医疗事故的赔偿项目、计算方法等都有明确规定。 此外,不报案还可能使医疗机构无法受到应有的处罚,不利于规范医疗行业秩序。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五十五条,医疗机构发生医疗事故的,由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医疗事故等级和情节,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责令限期停业整顿直至由原发证部门吊销执业许可证,对负有责任的医务人员依照刑法关于医疗事故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不报案并不意味着患者就不能维权了。患者仍然可以通过与医疗机构协商、申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等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但相比之下,报案能借助行政力量,更有效地推动问题的解决。总之,发生医疗事故后,是否报案需要患者根据具体情况权衡利弊后作出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