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生效要件在法律里是多少条?


在我国,合同生效要件主要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当中。下面为您详细介绍相关法律规定以及合同生效要件的具体内容。 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了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条件。合同属于民事法律行为的一种,所以该条规定同样适用于合同。该条内容为: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实;(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对于“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通俗来讲,就是签订合同的人要能够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并且有能力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比如,一个未成年人如果签订了一份价值巨大的商业合同,由于其可能缺乏对合同内容和后果的足够认知,这份合同可能就会因为行为人不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而不生效。 “意思表示真实”是指签订合同的双方是真心实意想要达成这份合同,不存在被欺骗、胁迫等情况。如果一方是在受到威胁的情况下签订的合同,那这个合同就违背了意思表示真实的要件,可能会被认定为无效或者可撤销。 “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就是说合同的内容不能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相冲突,也不能违背社会的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例如,签订一份买卖毒品的合同,明显违反了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这样的合同自然是无效的。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零二条规定了依法成立的合同生效的时间。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但是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合同应当办理批准等手续的,依照其规定。未办理批准等手续影响合同生效的,不影响合同中履行报批等义务条款以及相关条款的效力。应当办理申请批准等手续的当事人未履行义务的,对方可以请求其承担违反该义务的责任。 综上所述,合同生效要件主要依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的规定,同时还涉及到第五百零二条关于合同生效时间的规定等内容。在判断合同是否生效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法律条文的规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