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贿罪证据不足时法院会怎么判?
我家里有亲戚被指控受贿罪,但我觉得证据并不充分。现在案子到了法院,我特别担心亲戚会被误判。我想知道在这种受贿罪证据不足的情况下,法院一般会做出怎样的判决呢?
展开


在法律中,“证据不足”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里,用来证明被告人有罪的证据不充分、不确凿,无法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来支持指控。简单来说,就是现有证据没办法让人确信被告人确实实施了犯罪行为。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条规定,第一审人民法院判决被告人无罪、免除刑事处罚的,如果被告人在押,在宣判后应当立即释放。同时,该法第二百条明确指出,在被告人最后陈述后,审判长宣布休庭,合议庭进行评议,根据已经查明的事实、证据和有关的法律规定,分别作出以下判决: (一)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有罪判决; (二)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无罪的,应当作出无罪判决; (三)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 所以,当受贿罪证据不足时,法院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这是“疑罪从无”原则的具体体现,该原则的目的是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也就是说,在没有足够证据证明被告人有罪的情况下,不能轻易判定被告人有罪。在司法实践中,如果公诉机关提供的证据达不到确实、充分的标准,无法排除合理怀疑,法院就会按照法律规定,作出无罪判决。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