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假冒类犯罪包括哪些?


侵权假冒类犯罪是指违反国家保护知识产权、市场管理等法律法规,进行假冒、盗版、侵犯商业秘密等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行为。下面为您详细介绍一些常见的侵权假冒类犯罪。 首先是假冒注册商标罪。这是指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服务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情节严重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一十三条规定,犯此罪,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比如,一些不法商家未经知名运动品牌许可,在自己生产的运动鞋上使用该品牌的注册商标进行销售,就可能构成此罪。 其次是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它是指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仍然进行销售,销售金额数额较大的行为。依据《刑法》第二百一十四条,销售金额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销售金额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举例来说,如果有人知道某批手机是假冒某知名品牌的,还大量进货销售,就可能触犯该罪。 还有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该罪是指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情节严重的行为。根据《刑法》第二百一十五条,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像一些小作坊私自制造知名化妆品品牌的商标标识并出售,就属于此类犯罪。 另外,侵犯著作权罪也属于侵权假冒类犯罪。它是指以营利为目的,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文字作品、音乐、美术、视听作品、计算机软件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作品,或者出版他人享有专有出版权的图书,或者未经录音录像制作者许可,复制发行、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制作的录音录像,或者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术作品,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条对该罪的量刑作出了规定。例如,未经授权在网上大量传播热门电影、电视剧等,就可能构成侵犯著作权罪。 最后,侵犯商业秘密罪。它是指以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或者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或者违反保密义务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情节严重的行为。依照《刑法》第二百一十九条,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比如,公司员工将公司的核心技术秘密泄露给竞争对手,就可能构成此罪。 总之,侵权假冒类犯罪涵盖多个方面,这些犯罪行为不仅损害了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也破坏了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了解这些犯罪类型,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商业活动中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同时避免触犯法律红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