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立案程序有哪些?


刑事诉讼立案程序是启动刑事诉讼的重要环节,下面为您详细介绍。 首先是立案材料的接受。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对于报案、控告、举报、自首以及自诉人起诉等材料,都应当接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利也有义务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举报。被害人对侵犯其人身、财产权利的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控告。这里的接受,并不意味着立即立案,而是先对这些材料进行接收。 接着是对立案材料的审查。相关机关会对接受的材料进行仔细审查,判断是否有犯罪事实发生以及是否需要追究刑事责任。这是立案程序的关键环节。例如,审查材料中所描述的行为是否符合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如果发现材料不足以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会要求报案人补充材料,或者自行进行调查核实。 然后是作出立案或者不立案的决定。经过审查,如果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且属于自己管辖范围的,应当作出立案决定。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二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如果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并且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控告人如果不服,可以申请复议。 最后,如果是自诉案件,被害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对于其中证据不足、可以由公安机关受理的,或者认为对被告人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应当告知被害人向公安机关报案,或者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总之,刑事诉讼立案程序是一个严谨且有明确法律规定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有其重要意义,旨在确保准确、及时地打击犯罪,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