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合同诈骗的主要手段有哪些,又该如何预防?


合同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设定陷阱等手段骗取对方财产的一种犯罪行为。以下为您详细介绍当前合同诈骗的主要手段及其预防对策。 常见的合同诈骗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虚构事实诈骗。不法分子会虚构单位或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比如,骗子编造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公司,或者假冒知名企业的名义和您签合同。还有的会虚构标的,即声称有某种不存在或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商品、服务等。例如,吹嘘有一批稀缺的货物,实际上根本没有。另外,还可能会隐瞒真相,如隐瞒自己没有履行合同的能力,明明没有足够的资金、技术或货物,却与您签订大额合同。 二是钓鱼式诈骗。先以小额合同或部分履行合同的方式诱使对方继续签订或履行合同。比如,先按时履行一个小合同,取得您的信任后,再让您签订一个大的、风险更高的合同,之后就消失不见。 三是设置陷阱诈骗。在合同条款中设置模糊不清、有歧义的表述,或者故意隐瞒重要信息,等您发现问题时已经陷入陷阱。例如,在付款方式、交货时间等关键条款上做手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为了预防合同诈骗,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在签订合同前,要仔细审查对方的主体资格。可以通过工商登记查询等方式,了解对方公司是否真实存在、是否合法经营。查看对方的营业执照、资质证书等相关证件,确保其具备签订和履行合同的能力。 要认真审查合同条款。对于合同中的各项条款,包括标的、数量、质量、价款、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等,都要明确、具体,避免模糊不清和歧义。如果对某些条款不理解或有疑问,一定要咨询专业人士。 还可以要求对方提供担保。可以要求对方提供保证人、抵押物或质押物等担保方式,以降低合同风险。在履行合同过程中,要及时跟踪合同的执行情况。如果发现对方有异常行为,如拖延交货、拒绝提供相关资料等,要及时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总之,预防合同诈骗需要我们保持警惕,增强法律意识,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