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民间借贷存在哪些问题?


民间借贷是指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及其相互之间进行资金融通的行为。当前民间借贷存在诸多问题,以下为您详细介绍: 首先是利息问题。在民间借贷中,利息的约定往往是容易引发纠纷的焦点。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合同约定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是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的除外。很多时候,出借方为了获取高额利息,会与借款方约定超高的利率,这种情况下超出法律规定部分的利息是不受法律保护的。而且,一些借贷关系中还存在复利计算、预扣利息等情况,这都可能损害借款方的合法权益。比如预扣利息,虽然借款合同上写明的借款金额是一个数,但实际到手的金额却因为预扣利息而减少,然而还款时却要按照合同上的金额计算利息,这对借款方明显不公平。 其次是合同问题。民间借贷大多发生在熟人之间,很多时候大家碍于情面不签订书面合同,或者签订的合同内容不规范、不完整。没有书面合同,一旦发生纠纷,双方的权利义务就很难确定,出借方可能因为无法证明借贷关系的存在而面临败诉的风险。即便是签订了合同,如果合同中没有明确约定借款金额、用途、利息、还款时间、违约责任等重要条款,也容易在履行过程中产生争议。例如,对于还款时间约定不明确,出借方可能随时要求还款,但借款方却认为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准备时间,双方就容易因此产生矛盾。 再者是担保问题。为了保障债权的实现,出借方通常会要求借款方提供担保。但在实际操作中,担保往往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地方。有的担保形式不符合法律规定,比如以一些没有实际价值或者所有权存在争议的财产进行担保。还有的保证人不具备相应的担保能力,一旦借款方无法偿还债务,保证人根本无法承担保证责任。另外,在担保过程中,一些出借方没有对担保物进行严格的审查和登记,导致担保的效力受到影响。比如以房屋进行抵押担保,如果没有办理抵押登记手续,那么在借款方将房屋转让给他人的情况下,出借方的抵押权就无法实现。 最后是催收问题。当借款方不能按时还款时,一些出借方会采取不合法的催收手段,比如暴力催收、骚扰借款方及其家属等。这些行为不仅侵犯了借款方的人身权利,还可能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甚至刑法的相关规定。同时,一些非法的催收行为也会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而对于合法的催收途径,很多出借方并不了解,导致他们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时走了弯路。 总之,民间借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社会多元化的资金需求,但由于存在上述诸多问题,无论是出借方还是借款方都应该提高法律意识,谨慎参与民间借贷活动,以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风险和经济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