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纳税所得额的定义是什么?


应纳税所得额是指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纳税人在一定期间所获得的所有应税收入减除在该纳税期间依法允许减除的各种支出后的余额,它是计算企业所得税税额的计税依据。简单来说,就是你在一段时间内取得的应该用来计算交税的那部分收入金额。 从企业所得税角度来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这里的收入总额包括销售货物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转让财产收入等多种形式的收入。不征税收入比如财政拨款等,是国家为了扶持和鼓励某些特殊的事业或项目,给予的税收优惠,这部分收入不需要交税。免税收入例如国债利息收入等,也是不用交税的。各项扣除则涵盖了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等。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这些合理支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是可以扣除的。 对于个人所得税而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居民个人的综合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额减除费用六万元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这里的收入额包括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和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等。费用六万元是每年的基本减除费用,相当于给个人一定的免税额度。专项扣除包括居民个人按照国家规定的范围和标准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等。专项附加扣除则有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项目,这些扣除项目考虑了个人不同的生活负担情况,体现了税收的公平性。 应纳税所得额在税收计算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决定了纳税人需要缴纳多少税款。通过准确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才能保证税收的公平合理征收,维护国家税收秩序和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