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养老金水平应当根据哪些因素予以确定?


基本养老金水平的确定主要依据以下几个因素: **个人累计缴费年限**:简单来说,就是你参加养老保险并实际缴费的总时间。缴费年限越长,意味着你为养老保险积累的资金越多,退休后能领取的养老金通常也会越多。例如,甲累计缴费20年,乙累计缴费15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甲的养老金水平可能会高于乙。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十五条,该条明确规定基本养老金根据个人累计缴费年限等因素确定。 **缴费工资**:这是指你在工作期间按照一定比例缴纳养老保险费用的工资基数。缴费工资越高,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用就越多,相应地,个人账户积累的金额也会越多,养老金水平也就可能越高。比如,丙每月缴费工资为8000元,丁每月缴费工资为5000元,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丙未来的养老金水平可能更高。 **当地职工平均工资**:它反映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资总体水平。当地职工平均工资越高,养老金的计发基数可能就越高,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也会相应提高。例如,经济发达地区的职工平均工资较高,该地区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一般也会比经济欠发达地区高。《社会保险法》第十五条也将当地职工平均工资列为确定基本养老金的因素之一。 **个人账户金额**:这是你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用以及按照规定记账的利息等形成的账户余额。个人账户金额越多,在计算养老金时,个人账户养老金部分就会越高。 **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该因素主要是从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角度考虑的。如果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养老金的发放期限可能会变长,那么在确定养老金水平时就需要综合考虑这一因素,以确保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 此外,根据《社会保险法》第十八条规定,国家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会根据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物价上涨情况,适时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也就是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物价的变化,养老金水平也会进行相应的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