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和欺诈有什么区别?


诈骗和欺诈是两个在日常生活中常被提及,但很多人容易混淆的概念,它们在法律上有着不同的定义和适用场景。 从定义上看,欺诈通常是指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行为。它更多地体现在民事活动中,比如在合同签订过程中,一方为了促成交易,故意夸大产品性能或隐瞒产品缺陷,使另一方基于错误认识签订了合同,这就可能构成民事欺诈。而诈骗则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这是一种刑事犯罪行为。 在法律适用方面,欺诈主要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民事法律的调整。根据《民法典》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被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欺诈方可能需要承担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而诈骗则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来规制。根据《刑法》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两者的构成要件也有所不同。欺诈的构成一般需要满足以下条件:欺诈方有欺诈的故意,实施了欺诈行为,受欺诈方因欺诈行为而陷入错误认识,并基于该错误认识作出了意思表示。而诈骗除了要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行为以及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外,还要求达到一定的数额标准才构成犯罪。一般来说,不同地区对于诈骗罪的数额标准可能会有所差异,但通常达到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就可能构成诈骗罪。 在实践中,区分诈骗和欺诈对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至关重要。如果遇到疑似欺诈的情况,当事人可以通过民事诉讼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而如果认为对方的行为构成诈骗,则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由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