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诈和诈骗有什么区别?


欺诈和诈骗确实存在一些区别。 首先,主观故意程度不同。欺诈主要是通过欺骗手段获取利益,主观故意程度相对轻一些。打个比方,商家在卖商品时稍微夸大了一点产品功效,目的是多卖点货,这可能就属于欺诈。而诈骗则是故意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公私财物的行为,主观上的非法占有目的更为明确且恶劣,比如编造一个根本不存在的项目,骗别人投资然后把钱据为己有。 其次,行为性质与法律后果有差别。欺诈更多是一种民事上的不诚信行为。依据《民法典》相关规定,像在合同签订过程中存在欺诈,可能导致合同可撤销,受欺诈方还能要求欺诈方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例如,签合同时对方故意隐瞒重要信息,让你在不了解真实情况时签了合同,你发现后就可以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撤销合同,并要求对方赔偿损失。而诈骗属于刑事犯罪行为,一旦构成诈骗,将面临严厉的刑事处罚。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再者,涉及金额要求不同。诈骗在很多情况下,需要达到一定数额标准才构成犯罪,不同地区对于数额标准可能有差异。而欺诈在民事领域主要关注行为本身的欺诈性,并不特别强调金额达到某个标准,哪怕金额较小,但只要存在欺诈行为,就可能面临民事责任。 另外,从客观行为上看,欺诈行为可能涉及签订合同、买卖货物等真实存在的交易,欺诈方通过履行合同来获得非法利益;而诈骗行为则完全不涉及真实的交易,行为人意图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来骗取他人财物,通常不会履行任何合同义务。 在对财物处理方面,欺诈行为人在对财物处理时会相对谨慎,可能会通过履行合同来获得利益;诈骗行为人则将骗取的财物用于个人消费与挥霍,不会考虑履行合同或返还财物。 相关概念: 欺诈:通过欺骗手段获取利益的民事不诚信行为。 诈骗:故意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数额较大公私财物的刑事犯罪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