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诉讼和诈骗的区别究竟有哪些?


虚假诉讼和诈骗存在多方面的区别,具体如下: **时间范畴**:虚假诉讼罪主要发生在民事诉讼过程中。例如,在合同纠纷、债务纠纷等民事诉讼案件中,当事人通过捏造事实来提起诉讼。而诈骗罪的发生不局限于民事诉讼,在民事活动之外的各种场景都可能出现。比如,通过虚构事实骗他人购买高价保健品等行为就可能构成诈骗罪。 **主观目的**:虚假诉讼罪的主观目的是获取非法的民事利益,例如通过虚假诉讼来获得不当的财产分配、逃避债务等。诈骗罪的主观目的则是直接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犯罪者通常具有明确的占有他人财物的动机,比如骗他人钱财用于个人挥霍。 **侵犯的客体**:虚假诉讼罪侵犯的是司法秩序或他人合法权益。虚假诉讼行为会干扰司法机关的正常审判活动,浪费司法资源,还可能对其他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而诈骗罪侵犯的是他人公私财物的所有权,直接导致他人财产受损。 **客观表现**:虚假诉讼罪的行为方式相对单一,主要是捏造事实提起民事诉讼。比如,伪造借条、虚构合同关系等向法院提起诉讼。而诈骗罪的客观行为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有虚构事实、隐瞒真相、假冒身份等手段,例如谎称自己有工厂可以按时生产货物,收取他人预付款后消失不见。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零七条之一规定了虚假诉讼罪,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了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