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与分家产的区别是什么?


继承和分家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法律上存在明显的区别。下面将为您详细解释它们之间的差异。 继承通常是指在被继承人死亡后,按照法律规定或者遗嘱指定,将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转移给继承人的法律制度。在这个过程中,继承人所继承的是被继承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比如,老人去世后,他名下的房子、存款等,由他的子女等法定继承人按照法律规定或者遗嘱进行继承。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三条规定:继承开始后,按照法定继承办理;有遗嘱的,按照遗嘱继承或者遗赠办理;有遗赠扶养协议的,按照协议办理。这表明,继承的方式有法定继承、遗嘱继承和遗赠扶养协议等。法定继承是在没有遗嘱的情况下,按照法律规定的继承人范围、继承顺序和遗产分配原则来进行。遗嘱继承则是按照被继承人所立的合法有效的遗嘱来确定继承人及继承份额。 而分家产,更多是指家庭成员之间对家庭共有财产进行分割的行为。家庭共有财产是指家庭成员在共同生活期间共同创造、共同所得的财产。比如,一家人一起经营生意所积累的财富,或者共同出资购买的房产等。分家产可以在家庭成员之间自愿协商的基础上进行,也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分家产并不一定以家庭成员的死亡为前提,只要家庭成员之间认为有必要对家庭共有财产进行分割,就可以进行。例如,子女长大成家后,为了各自独立生活,可能会和父母一起对家庭财产进行分割。 两者的主体范围也有所不同。继承的主体是法律规定的继承人,包括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等。而分家产的主体是家庭共有财产的共有人,可能是所有家庭成员,也可能是部分家庭成员。 在处理相关事务时,明确继承和分家产的区别非常重要。如果是继承问题,要遵循《民法典》中关于继承的相关规定;如果是分家产问题,则需要根据家庭共有财产的性质和来源,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约定来处理。如果遇到纠纷,可以通过协商、调解或者诉讼等方式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