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刑事诈骗与合同民事欺诈有哪些不同?


合同刑事诈骗和合同民事欺诈确实容易让人混淆,但它们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下面将从不同方面为你详细解释。 首先,从定义和性质来讲。合同刑事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设定陷阱等手段骗取对方财产的一种犯罪行为。这种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属于刑法调整的范畴。而合同民事欺诈则是指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行为。它主要是一种民事违法行为,受民法的调整。 从主观目的上看,合同刑事诈骗的行为人是以非法占有对方当事人财物为目的,根本没有履行合同的意愿。例如,骗子虚构一个根本不存在的项目与他人签订合同,拿到钱后就消失不见。而合同民事欺诈的当事人虽然也有欺诈的故意,但往往是为了使对方陷入错误认识而作出有利于自己的民事行为,其目的是通过履行合同来获取利益,并非完全不履行合同。 再看客观行为方面,合同刑事诈骗通常会采取更为恶劣和隐蔽的手段,如使用虚假的身份、伪造的文件等。诈骗的数额一般较大,达到了刑法规定的起刑点。而合同民事欺诈的手段相对较轻,可能只是在合同的某些条款上进行夸大或隐瞒,但仍然会有一定的履约行为。 在法律后果上,对于合同刑事诈骗,一旦构成犯罪,行为人要承担刑事责任,可能会被判处有期徒刑、罚金等刑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而合同民事欺诈的法律后果主要是合同可撤销,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欺诈方需要承担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在实践中,判断是合同刑事诈骗还是合同民事欺诈,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果你怀疑对方存在欺诈行为,建议及时收集相关证据,咨询专业的法律人士,以便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