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和控制测试有哪些差异呢?


在了解内部控制和控制测试的差异之前,我们先来分别了解一下这两个概念。内部控制是被审计单位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由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与执行的政策及程序。简单来说,就是企业为了保证自身运营的正常、合规以及财务信息的准确可靠,所制定和执行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流程。而控制测试是指用于评价内部控制在防止或发现并纠正认定层次重大错报方面的运行有效性的审计程序。它主要是审计人员用来检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效执行的一种手段。 从目的上看,内部控制的目的是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循。企业通过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规范员工的行为,提高运营效率,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避免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例如,企业规定采购必须经过审批流程,就是为了防止不必要的采购,保证资金的合理使用。而控制测试的目的是确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运行。审计人员通过控制测试,评估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从而确定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如果控制测试结果表明内部控制有效,审计人员可以适当减少实质性程序的工作量。 在方法上,内部控制的方法包括职责分离、授权批准、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这些方法是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中为了实现内部控制目标而采用的具体措施。比如,将销售和收款的职责分开,就是职责分离的一种体现,这样可以防止员工利用职务之便进行舞弊。而控制测试的方法主要有询问、观察、检查、重新执行和穿行测试等。审计人员通过这些方法来获取内部控制是否有效运行的审计证据。例如,审计人员可以询问员工关于内部控制制度的了解和执行情况,观察员工的操作过程,检查相关的文件和记录等。 从范围方面来说,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涉及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各个业务环节。它包括企业的治理结构、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信息系统等多个方面。企业的每一项业务活动都可能受到内部控制制度的约束。而控制测试的范围通常根据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来确定。审计人员会根据对内部控制的初步了解,评估内部控制的风险,从而确定需要进行控制测试的范围。一般来说,对于风险较高的领域,审计人员会扩大控制测试的范围。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采取的应对措施》,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这也说明了控制测试在审计过程中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内部控制和控制测试虽然存在一定的联系,但它们在目的、方法和范围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企业需要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来保证自身的正常运营,而审计人员则需要通过控制测试来评估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为审计工作提供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