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流量表的编制难点有哪些?


现金流量表是企业财务报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情况。编制现金流量表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帮助使用者评估企业的支付能力、偿债能力和资金周转能力等。然而,在实际编制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难点。 首先,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分类是一个难点。经营活动是企业日常经营中产生现金流量的主要来源,其业务种类繁多,涉及的现金收支情况复杂。例如,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需要准确区分现销和赊销情况,以及是否存在销售退回等因素。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 31 号——现金流量表》规定,经营活动是指企业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以外的所有交易和事项。在实际操作中,对于一些特殊业务的现金流量分类可能存在争议,比如企业收到的政府补助,有些可能与经营活动相关,有些可能与投资或筹资活动相关,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和分类。 其次,现金流量的计算容易出错。在编制现金流量表时,需要根据相关账户的发生额进行分析和调整,以确定现金流量的金额。这涉及到大量的数据计算和处理,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计算结果不准确。例如,在计算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时,需要考虑存货的增减变动、应付账款和应付票据的增减变动等因素。计算公式为: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 = 营业成本 + 存货增加额 + 应付账款减少额 + 应付票据减少额 - 当期列入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的职工薪酬 - 当期列入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的折旧费和固定资产修理费。这个公式涉及多个项目的计算和调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错误,都会影响最终的现金流量金额。 再者,与其他财务报表的勾稽关系难以把握。现金流量表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勾稽关系。例如,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应等于资产负债表中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期末余额减去期初余额;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与净利润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在编制现金流量表时,需要确保这些勾稽关系的准确性,否则可能会导致财务报表之间的数据不一致。如果在编制过程中没有正确考虑这些勾稽关系,可能会出现报表数据矛盾的情况,影响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另外,特殊业务的处理也是一个难点。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特殊业务,如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企业合并等。这些业务的现金流量处理比较复杂,需要根据具体的会计准则和业务情况进行判断和处理。例如,在债务重组中,如果涉及到以现金清偿债务,需要确定该现金流量应计入经营活动、投资活动还是筹资活动。对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如果涉及到少量的货币性资产补价,需要判断补价的现金流量归属。这些特殊业务的处理需要财务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为了解决这些编制难点,财务人员需要加强对会计准则的学习和理解,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同时,要建立健全的财务核算制度,加强对原始凭证的审核和管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在编制现金流量表时,可以采用分析填列法、工作底稿法或 T 型账户法等方法,提高编制效率和准确性。还可以借助财务软件等工具,利用其自动化功能来辅助编制现金流量表,减少人为错误的发生。





